□ 本报记者 王旭光
在繁华的长沙五一商圈,一座商业综合体正以崭新的面貌吸引着无数目光。长沙中心印象城(原长沙悦方IDMALL),这座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自2012年开业以来,便一直是长沙商业的璀璨明珠。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这座曾经的商业明珠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急需通过内容革新重塑形象。于是,一场以潭州市集为切入点的创新改造悄然拉开序幕。
潭州市集,这个根植于长沙古城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古风乐园,成为了长沙中心印象城重塑定位的关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项目团队紧扣中国新消费趋势和长沙属地文化特色,将年轻人和游客作为主要目标客群。通过引入新品牌、新业态,结合项目内独特的南宋古涵渠陈列馆,以“宋”文化为核心,精心打造“餐饮集聚+主题场景+互动演艺”的实景化娱乐文旅产品。通过故事线的串联,实现主题场景、互动演艺、商户业态的有机融合,呈现大宋风华的市井风貌,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体验文化的魅力,成为城市新的文化体验名片。
改造后的潭州市集,仿佛一幅活生生的大宋风华市井画卷。在南宋大型木构涵渠考古遗址的基础上,项目团队与专业置景团队合作,高度还原了宋风建筑,将原本商场物业的冷区活化成商业热点街区。游客对项目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其成功还原了宋时长沙的风貌,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湖南美食,还能欣赏到精彩的互动演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大宋盛世。
更令人赞叹的是,潭州市集还通过与专业剧本团队合作,打造了不同身份角色的互动剧本,为游客提供了有剧情、有角色、有互动、有演绎的多维度沉浸式体验。这种创新性的结合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更营造了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长沙中心印象城在改造过程中,特别注重商业与文化的融合,通过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将商业与文化旅游完美结合。项目团队积极联络政府文物单位、投资方等多方资源,形成有效合作机制。天心区宣传部、长沙市文物管理所、坡子街街道、消防住建部门等部门多次进行现场指导,协调资源,支持文物调改升级,指导文物调改设计方案。这些支持不仅促进了项目盘活文化资产,更实现了文化资产的有效利用与传承。
改造后的长沙中心印象城,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还成功引入了40个招商品牌,商铺签约率达到100%,开业率达到95%。日均客流量达到10000人次,较之前提升超过50%。项目同期销售业绩显著增长30%,租金收益较改造之前大幅提升37%。这些数据无疑证明了潭州市集项目的成功。
除了经济效益的提升,长沙中心印象城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潭州市集有效吸纳了当地劳动力,提供了相关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平台。特别是“织心梦”爱心公益岗位的设置,为残障人士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潭州市集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支持当地教育、文化、旅游等事业的发展,支持“一间夜校”“江壶郎中”等青年创业机构在市集举办文化活动,为城市青年发展提供场地和平台。
在环境保护方面,长沙中心印象城同样不遗余力。项目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采用环保材料和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种绿色发展的理念不仅符合时代潮流,更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沙中心印象城以潭州市集为切入点,通过深度挖掘在地文化内容,贴合当地文化脉络,探索年轻化与传统技艺传承以及本土文化风俗的结合点,从景、商、人三个方面全面打造沉浸式消费新场景,不仅重塑了项目的商业活力,更成为长沙商文旅融合的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