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和战略资源。为了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许多国家都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到重要战略地位,大力支持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分析各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典型做法,探究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国际发展趋势,对不断夯实我国质量基础设施,推动融入质量基础设施国际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各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共性特征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同步,与科技进步正相关。近年来,许多国家大力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虽然各国由于国情不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差异,但是仍然呈现出一些共性特征。
(一)注重法制建设。大多数国家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中,都把法律法规作为推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发展的强大力量,持续推进质量法制建设。美国制定了《美国贸易协定法案》《质量提高促进法》《国家技术转让和促进法案》《消费品安全法案》等法律法规。德国制定了《计量法》《设备安全法》《产品安全法》《食品法》等完善的法律法规。日本出台了《计量法》《工业标准化法》《消费生活产品安全法》《电气用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韩国出台了《计量法》《国家标准法》《电器用品及生活用品安全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推动质量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注重质量教育。质量首在意识,意识首靠教育。大多数国家不断完善质量教育学科体系,着力培养多元化的质量人才。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设立了研究和教育基金,该基金将标准化与合格评定纳入到大学课程,并资助一些以标准为主题的国内外研讨会,推进质量教育和培训活动的普及,提高人们的标准化意识。日本认定了“职业实践专业课程”,促进以职业学校为首的教育机构与产业界等的相互合作,培养质量专业技术人才。韩国将标准化教育作为大学的基本课程,政府出资编写标准化教材,并免费提供给各大学,每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40个小时的标准化教育,同时,持续投入资金开展对企业的各类标准化教育和培训。
(三)注重能力建设。大多数国家都把能力提升作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大力支持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美国高度注重计量、标准技术的超前研究,目前已建立了一批有机生化及生物大分子等高准确度计量方法,《美国创新战略》提出要优先发展并取得突破性成果的九大领域,其中就包括“精准医学”等计量技术,前沿科学领域标准物质的研制,为美国企业带来巨大收益,如为生产诊断试剂盒提供溯源技术服务,确保了美国在欧盟市场高达42亿欧元的份额。日本加强对新兴领域质量基础设施能力的建设,加快制定再生医疗及其产品的标准,推动再生医疗技术的产业化,“生活援助型机器人实用化项目”研制的安全标准与规格被认定为国际标准。韩国加强韩国产业标准(KS)制修订,在环境、质量经营、物流、生物等领域标准实现“零”的突破,不断扩大标准的覆盖面,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有效应对了他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
(四)注重多方参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充分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德国标准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一份份领先的技术标准上,更在于构建了政府、社会共建质量基础设施的体制机制。德国政府通过与德国标准化协会(DIN)签订合作协议,保障标准化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行。德国商品检验基金会(StiftungWarentest,SW)和生态测试(OEKO-TEST)是德国最主要的两家第三方商品测评机构,它们以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评价,并通过自有杂志向消费者公布,倒逼企业产品质量提升。美国商务部设立企业和政府标准化圆桌会议,建立政府与13个产业的联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在标准研制等工作上的作用。美国民间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历史悠久且发达成熟,积极参与到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国家标准学会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消费者代表参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相关活动。
(五)注重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创新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为适应经济和贸易全球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国际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区域性质量基础设施合作模式不断涌现,美洲国家合作成立了“美洲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委员会”,东非共同体国家启动了“东非共同体质量基础设施”研究。日本积极与德国等发达国家就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先进经验,及国际标准化提案等开展合作。为了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新加坡与多个国家签订标准互认协定,与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中东国家,签订加强标准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与韩国在货物贸易、认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深入合作。
二、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国际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国际质量基础设施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呈现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一)技术升级越来越快。新世纪以来,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许多国家持续加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升级,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增强国家竞争力和话语权。各国计量精度不断得到提升,标准应用的范围不断得到扩大,检测认证的领域不断拓展,一些基础性、前沿性质量基础设施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以计量为例,量子科学的飞速发展带来国际单位制的重大技术变革,各国都在努力构建以量子基准为核心的新一代计量基标准体系。这是各国计量科技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机遇与挑战,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升级换代与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将对各国的经济、科技、社会等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美国、英国、德国等44个国家将计量写入宪法,《美国创新战略》提出为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提供双倍经费支持,每年投入近10亿美元,主要支持基础性公益性计量技术和标准研制。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投入137.57亿欧元资金,支持生物、信息通信、先进制造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示范、标准化和认证。德国实施“工业4.0”计划,提出将标准、计量、认证能力和水平提升作为核心任务之一。日本建立了标准化高层协调机制,首相牵头制定国际标准综合战略,2012年进一步制定了“知的基盘”计划,将标准、计量作为国家公共财产。马来西亚将标准和标准化作为实现2020年远景规划的重要手段,制定了《国家标准战略与实施计划》。印尼制定了2015年-2025年国家标准化战略,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强国家竞争力作为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目标。
(三)区域组织越来越多。为了促进区域内质量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加强成员国之间合作交流,东盟、东非共同体以及美洲国家相继成立了区域性质量基础设施组织。美洲质量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区域性质量基础设施影响力不断增加的一个缩影。2014年8月29日,美洲质量基础设施委员会(Quality Infrastructure Council of the Americas, QICA)正式成立,成为三个区域性质量基础设施组织的领导者。这三个由美洲各个国家成员组成的区域性组织分别为:泛美标准技术委员会(The Pan American Standards Commission, COPANT)、美洲认可合作组织(The Inter American Accreditation Cooperation, IAAC)和美洲国家间的计量系统(The Inter American Metrology System, SIM)。美洲质量基础设施委员会的成立推动了美洲国家在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等方面的合作及国际互认。越来越多的区域性质量基础设施组织应运而生,不仅促进了各国质量基础设施的优势互补,也符合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四)国际合作越来越深入。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要素,是各国企业、产品、装备、产能走出去的“敲门砖”。各国积极建立并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合作磋商机制,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化解技术壁垒和贸易摩擦,共同促进国际贸易便利,推动本国质量基础设施走向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电工委员会、法制计量组织、世界贸易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等有关质量基础设施国际组织的活动,大力推动将本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踊跃参与全球质量安全治理,质量基础设施国际合作空间不断拓展。
(五)发达国家抢先布局越来越积极。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为了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许多国家抢先布局,争夺质量基础设施这个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把输出本国的质量基础设施作为企业、产品、装备走出去的“先手棋”。2015年,日本以日本工业标准(JIS)为基础,为东盟标准的统一提供技术支持,并帮助其向ISO提出国际标准提案。欧美等国与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合作共建检测实验室,将欧美的标准、质量体系、认证认可体系输入东盟国家。目前,国际知名检测机构,如美国UL、德国TÜV、瑞士SGS、英国ITS、法国BV等均在东盟国家设有分公司,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欧盟从2009年起,6年内向印尼投入1500万欧元提供援助,帮助印尼提高出口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标准化、认证和计量机构能力。
(六)作为技术性贸易措施运用越来越频繁。随着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作为贸易保护措施运用地越来越频繁。日本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中的质量基础设施要素,制定了日本版REACH(《化学品的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肯定列表制度等典型的贸易措施。日本还通过《食品卫生法》、《提高资源有效利用法实施令》等法律法规,以及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和绿色包装制度等,对入境的农产品、畜产品及食品实行严格的TBT、SPS管理,对电子、电器产品采取强制性技术限制。据《广东省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16)》,近十年来,广东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年平均比例为40.5%,在遭受了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企业中,62%的企业丧失订单。企业遭遇的主要技术性贸易措施是“认证要求”、“技术标准要求”和“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
三、关于进一步释放我国质量基础设施效能的思考
新时期,我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国制造2025”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勾勒了路线图。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扩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有效供给提供了重要支撑。新科技革命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创新发展带来了有利契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迎来重大战略机遇的同时,也面对诸多挑战。随着创新突破难度变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实现技术赶超任务艰巨。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出现,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现代化进程任务艰巨。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调推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制改革任务艰巨。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国际化水平提升任务艰巨。
面对国际质量基础设施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认为,应大力夯实我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充分释放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效能,有效发挥其对建设质量强国、迈向质量时代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建立以我为主的区域性组织。国外研究表明(学者Moljevic),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提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对欠发达区域的影响要高于发达区域。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我国提出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是加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培育竞争新优势,拓展外贸发展空间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我们要用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这一通行的“世界语言”。建议我国参照亚投行成功建设的启示,借鉴美洲质量基础设施委员会等区域质量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建立以我为主的亚太区域质量基础设施组织,比如亚太质量基础设施委员会,强化与周边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NQI领域国际合作,进一步推进整个区域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健全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人才是根本。要加强质量学科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要制定国家质量技术专业的教育规划,倡导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合育才机制,建立健全质量、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专业课程,打造质量基础设施专业培训教育基地,培养高素质的质量基础设施复合型、专业化人才。要加大现有质量专业人才培训的力度,完善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发展体系,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三)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应建立完善的金融扶持、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来支持发展。科技部已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质量基础设施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央财政主管部门应推动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继续加大对质量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支持重大质量技术研发、质量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研究制定以及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对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投入。另外,为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税费主管部门应研究实施结构性减税,制定和落实质量技术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激励等财税政策。
(四)提升国际开放水平。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提升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国际化水平,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有力手段。要着力引入国际先进的质量技术与管理模式,及时跟踪全球质量基础设施发展前沿动态,提高我国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与国际先进的一致性程度。要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有利契机,加快我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与沿线国家、地区质量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为中国制造“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要深度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国际治理,积极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国际性组织,提升实质性参与国际质量治理活动的能力与水平,强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国际推广。
来源: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展研究中心